编者按: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必赢线路检测3003教育的重要论述和“七一”重要讲话精神,市教委组织开展了2021年“学党史 崇师德 育新人”师德师风主题征文比赛和优秀师德师风案例评选,我院教师曾倩老师征文作品《万世师表》获二等奖。
万世师表
曾倩
孔庙大成殿里夫子合手而立,画像之上有个牌匾,上书“万世师表”,这四个字的分量极重,在中华民族的语境里,“师”常代表着人格的典范和精神的导师。那么何以为师呢?
教师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,而“师德”却是常说常新的流行语。 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”这是孔子与弟子畅谈中的师德。“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。”这是韩愈在《师说》极为推崇的师德。“好老师应该懂得既尊重学生,使学生充满自信、昂首挺胸,又通过尊重学生的言传身教教育学生尊重他人。”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师德的殷殷嘱托。
教育强则国强,因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,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。习近平总书记用“百年大计,教育为本。教育大计,教师为本。”这十六字,道出了对学校、对教育、对教师的深沉寄托与铿锵期盼。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,承担着神圣使命,三尺讲台孕育了一个民族、一个国家的全部希望所在,走进新时代的康庄大道,依然要回首我们曾走过的路,因为只有拥有高尚的师德,我们才能在未来历史上的今天,抒写好不负时代的誓言!
一、学高为师,身正为范
作为年轻教师,我常问自己“你想成为什么样的老师?”。思索之间,我向漫漫历史长河中站着的圣贤先师们望去,战火连天中高喊“教育为公,以达天下为公”的教育先驱们,国祚蒙难之际刚毅艰卓的西南联大师生们,还有江水之上百米冲刺救人的王红旭老师都在告诉我,何以为师。
1917年,陶行知先生回国,目之所及之中华全是面目疮痍,那时的中国有2亿文盲,7千万儿童没有机会接受教育。那时的陶行知,以他之所学,本可转身成为人上之人,要知道他如果想在北京要一套四合院,只需要他三个月的薪水而已。然而他不,先生虽出身书香门第,却甘愿以农民自居,虽受过高等教育,却毕生致力于平民教育。先生说过“为了劳苦大众,我们吃草也干!为了受苦小孩,我们要饭也干!”。为了办好晓庄师范学校,他把全部家产、身心都投了进去。有一次,他的学生去找他,想让他带自己去学校图书馆。当时陶行知正光着膀子在地里干活,他犹豫了一下拒绝了,一个多小时之后,先生穿着一件半旧的衬衫说现在可以去了。后来学生才知道,当时他之所以拒绝是因为他只有一件衬衫,刚洗了还没干。学生给他买了一件新的,却被他退回去换钱又买了几件教学用品。
如果你问我师德是什么,我会说是先生身上那件还带着潮气湿意的旧衬衫,是他带着学生在南京郊外自己修建起的那间不起眼的大学堂,是他“捧着一颗心来,不带半根草去”的一片赤诚。
1937年“七七事变”爆发,一封公函将北大、清华、南开三所大学的命运联系在一起,师生们跋涉数月辗转千里来到昆明。当时条件艰苦,教授们都穷得叮当响,很多教授只能喝粥度日,连梅贻琦校长的夫人都要靠卖糕饼维生。即使如此,他们也坚持上课,从不迟到。刘文典说:“我宁愿被日机炸死也不能缺课。”周培源住在十几里路外,每天骑马来上课,有一次马受惊险些丧命。在那样艰难的岁月里,这些赫赫有名的大师们,对自己的认知和要求大概只是最简单而本质的“教师”二字。“治天下之治者在人才,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”,成为国难当头下他们自觉肩负起的责任。
如果你问我教育的初心是什么,我想是下雨时联大教室铁皮屋顶传来的巨大声响,是枪林弹雨中师生相扶“跑警报”时交握的手,是满目疮痍里那段躲在山洞里看书授课的时光。
2021年6月1日,本该是孩子们天真烂漫度过的美好一天,却有两个孩子在汹涌的长江中沉浮。湍急的江面上,十几名市民组成一道“人链”,手挽着手、呼喊着,延伸至滚滚江心,将一个溺水的孩子托举传递。而远在江心一个只露出头的模糊影子,载浮载沉逐渐消失于江水中……他就是这条震撼“人链”最末端的那个“锚”,就是已经在江水中载浮载沉的王红旭老师。江水之上,旭日东升,当两条生命、两个家庭得救时,英雄却已长眠。他不仅是一个舍己为人的普通路人,有高尚的品格、善良的情怀,他还是一名教师,骨子里刻着对学生、对孩子的爱,而爱是师德的灵魂。作为体育老师,他从不把体育当副科,而是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,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强健体魄、改革课堂教学,深受学生的爱戴、家长的欢迎。在薪火相传的教育道路上,王红旭用救人壮举给学生上了“最后一课”,用年轻的生命点燃了前行的灯盏,更用师者大爱彰显了师德的崇高与伟大。
如果你问我教师的模样如何定格,我会说是王老师不假思索的纵身一跃,是用尽最后一丝气力的双手托举,也是他怀揣着小零食想要奖励孩子们时的面带微笑,就如他母亲所说“我们都是教娃儿的老师,我们教师这辈子都是爱生如子。”
陶行知先生说“学高为师,身正为范”,教师立身这三尺讲台,就要站出自己的价值,站成仰不愧于天、俯不怍于人的大写模样!
二、回归教师的初心
教育部提出高等教育要“回归常识、回归本分、回归初心、回归梦想”,教师的“回归”是什么?在我心中有两层含义。
一是老师们要回来,从觥筹交错的酒桌上回来,从熙熙攘攘的名利场上回来,回到教室,回到讲台,回到我们的学生身边。有人说,天下熙熙皆为利来,天下攘攘皆为利往,老师也是人,也要柴米油盐赚钱养家。对,我们不仅为人师,也为人父母,为人子女。但我们不一样,我们是老师,不该是汲汲营营的商人,也不该是纵横捭阖的政客。如果说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底线,那么师德就是一个老师的底线,而站好讲台就是我们最初也是最善的德行。
还有一层含义是回归教育的本质,回归自由之思想,真理之追求。有时我也会想,到底要教会学生什么?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么,亦或者在社会上生存的技能?不,我还希望他们明心见性、思辨求真,让他们学会思考,能够违千夫之诺诺,作一士之谔谔。这个想法或许还有点天真,但这世上唯有老师们心里这一点点真,必须要让它如火,才能变成点亮世界隽永的光。
古往今来的圣贤先师、长眠却精神不朽的王红旭老师、以及身边每个兢兢业业的新老教师们,就如夫子庙前点燃的烛光,映照着“万世师表”匾额,汇聚起、担负起这四个字的重量。初心不改,使命不怠,向这些榜样学习,我愿俯首成为学生成长的阶梯,努力做一名新时代的好老师!